文登首发讯 暑假以来,南海新区迎来海洋碳汇研学热潮。学子们不仅探索碳循环奥秘、亲身实践生态科研,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中,感受海洋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实现从“课本知识”到“实践真知”的跨越。
在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蓝碳实验室,一批“准高一”学子亲手操作“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看着叶绿素在滤纸上晕染出斑斓层次,他们读懂光合作用与碳吸收的密切关联,也隐约触摸到“两山”理论中生态价值转化的科学根基,正是这些微小的生物机制,构成了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滋养生命的核心能力。
研学学生陶孜宸介绍,来之前接触过高中的生物知识,对相似相溶原理也有些了解,今天来到实验室,觉得就是因为给予叶绿素运用了这个相似相溶原理,对于这个实验整个环节都非常感兴趣。
除了实验操作,科研人员还通过实地照片等素材将抽象的“碳汇”概念具象化。科研人员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守护海洋碳汇能力”展开热烈讨论,让大家明白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气候稳定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海龙介绍,通过让孩子们了解蓝碳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及在生态保护中的一个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科学探索的兴趣。
南海新区丰富的研学资源背后,是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的支撑,更是对“两山”理论的深度践行。威海五垒岛湾国家级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等资源的整合,让6000亩湿地实验田成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天然课堂。国内首个“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成果、碱蓬籽油等生态产品转化实践,则清晰展现了“生态保护—碳汇增量—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案例。这些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普动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深刻理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截至目前,南海新区的海洋碳汇研学已经接待来自10多个市的十余批研学团队,300多名青少年在此完成“沉浸式生态教育”,将“两山”理念与海洋保护的种子播撒在心中。(于嘉霖 张兰)
打开“文登首发”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