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首发讯 蓝碳经济是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南海新区蓝碳经济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从生态修复到价值转化,探索路径愈发清晰。而这其中,一条从盐碱荒滩上“无中生有”的产业链格外亮眼。
从现在开始到11月份,这片翅碱蓬的颜色会越来越艳丽,2024年,这里被发掘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盐碱荒滩变成美丽海滩,这是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进行蓝色“碳”索的结果。
蓝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从2014年开始,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就在南海新区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经过几年努力,适合碱蓬生态位生长的区域已基本被全面覆盖。碱蓬覆盖后,红滩中还会吸引众多鸟类栖息,滩涂的生物多样性也在增加,弹涂鱼、招潮蟹等生物数量增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碱蓬覆盖带来生态景观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逐步被开发出来。在盐碱地生长的植物,有效成分含量高,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和营养功能,研究院已从碱蓬的青苗到种子,开发出一系列产品。
不仅是碱蓬,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先后建设4个总面积约400亩的盐生植物实验基地,主导参与滨海湿地修复面积1000多亩,收集保育盐生植物超过60种。现在,这些植物在发挥碳汇功能的基础上被充分开发,研发出不老莓果酒、三素茶、碱蓬色素等系列产品。
在很多人印象里,盐碱地是“生态包袱”,但南海新区的实践却让它变成了“绿色财富”。当碱蓬从“修复植物”变成能榨油的“经济作物”,当柽柳从“固土苗木”变成可制汽水的“原料”,当红滩从“生态景观”吸引来游客与主播,一条 “修复—固碳—开发—增值”的蓝碳产业链逐渐清晰。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更为沿海地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南海方案”。 (于嘉霖)
打开“文登首发”看评论